2020年3月20日,《動森》登陸Switch平臺,一經發(fā)售,短短三日在日本銷量超過188萬套,國內微博話題最高閱讀量超20億;截止4月前,《動森》帶動Switch銷量大漲達到近40萬套。登頂美國亞馬遜銷量之首,成為下一個千萬銷量IP幾無懸念。
我是在一個我喜歡的插畫師“鹵貓”的微博看到,才知道了這款游戲,遺憾的是,我至今也莫得Switch;快樂是別人的,我什么都沒有。
我上島的朋友跟我說了句很搞笑的話,他說:這不是什么森友會,是病友會。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鑒于此些原因,我沒有資格談“動森是怎么火爆全球的”。
這篇文章談的與《動森》的東家有關:任天堂。
借由任天堂探討,他們是怎么在需求閉口中出圈的;以及當代年輕人,如何在需求越來越需求的時代,尋找缺口。
我并不是一個找到缺口的老前輩,所以本文僅為探討,不算知識分享。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首先說說任天堂的發(fā)家史。
1)任天堂創(chuàng)立于1889年,至今已逾131年。任天堂的起家源于紙牌游戲。當時并沒有什么電子游戲,沒有什么VR,當然也沒有“新冠”。當時火的是米老鼠等迪士尼動畫角色。于是任天堂做了紙牌類玩具(撲克牌、麻將),并與米老鼠形象進行聯動,把米老鼠印在牌上。這一波操作是任天堂發(fā)家致富的起點。
2)1949年,山內溥接手社長職位。但此時的任天堂已經因為單一的業(yè)務種類和落后的經營模式,頻臨倒閉的。山內溥對公司做了全面改革:包括產品體系和營銷體系,推出出租車、方便面和愛情旅館等業(yè)務,但均以失敗告終。
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很多文學著作上看到,比如《三四郎》,甚至是動漫《浪客劍心》。明治后,日本年輕人的一個重要思潮就是“關于日統(tǒng)與西學的沖突”。當時的年輕人最大的進取心在于“工業(yè)”、“西學”等激進思想的影響下。日本傳統(tǒng)的成人、娛樂產業(yè)都未見大勢發(fā)展。
3)70年代后,山內溥轉攻玩具業(yè),先后推出了“超級怪手”、“光線槍”等產品,大獲成功。70年代后期,任天堂正式接觸電子游戲領域,開始致力打造家機和街機。直至1983年,家用游戲機“Family Computer”(FC)正式發(fā)售(即國內俗稱的“紅白機”)。從此,這個靠做紙牌的廠商,正式成為“游戲商人”。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當時需求的缺口是什么?
80年代,日本從工業(yè)時代向消費時代轉型,進入泡沫經濟的亢奮期。年輕人掙扎在“奮進”與“不得”的迷茫中。村上的兩本著作《1973年的彈子球》和《尋羊歷險記》皆是描寫了這個時代日本年輕人的迷茫。
迷茫便沉淪幻想,幻想便沉淪宣泄。
迷茫下的高消費主義,便是娛樂產業(yè)的紅壤。1985年的《超級馬里奧兄弟》和1986年的《塞爾達傳說》的成功,都離不開日本那時的時代特性。
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后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精靈寶可夢》、《火焰紋章》、《星之卡比》。以及,因為泡沫經濟而翻身的日本Kanebo化妝品。當時Kanebo口紅由木村拓哉代言,兩個月內就賣出約300萬支。
后來的經濟學家專門給這種現象取了個名字,叫“口紅效應”。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支撐人們消費欲望的只有比較廉價的產品??诩t當時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恰好還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
無獨有偶,2008年的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再次給“口紅”帶來了市場??诩t、面膜的銷量開始上升,這與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銷量呈現出鮮明的對比。全球幾大化妝品巨頭的銷售額證實了這一觀點,其中包括法國歐萊雅公司、德國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資生堂公司等。歐萊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銷售額逆市增長5.3%。
國家有區(qū)別,但時代有共性可借鑒。
而如今,我們不也漸漸呈現這一趨勢。這個放在后面再講。
大家不難從我上面的幾張圖看出來,這些廠商做的一件共同的事是什么?
在時代中發(fā)現需求缺口 —— 彌補缺口。
可惜的是,步入互聯網時代以來,一切都太快了:越多的需求缺口被發(fā)現,但算力的加強,彌補缺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于是留給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年輕人的缺口越來越少——或者說,要付出比前輩10倍甚至20倍不止的努力才能在這場缺口追逐戰(zhàn)中的分一杯羹。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這么多的論調都是在說“上一輩的資源遠比你的努力重要多了”。這是有理有據的。以至于我都常常懷疑,難不成上一代與我們這一代之間的關系其實是“零和游戲”?(零和游戲,也就是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它是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
我們可以在這里深入思考一個問題,信息時代的博弈真的都是零和博弈嗎?
我給自己舉了一個反例:office365套件移植到蘋果生態(tài)。眾所周知,微軟與蘋果是兩個100%競爭的對手,兩者的業(yè)務重疊交織。微軟有office套件,蘋果有pages套件。按理來說,這就是一場零和博弈。但兩家巨頭用實力佐證了,信息時代的博弈并不都是零和博弈。有的時候,需要跳出零和的局限,把蛋糕做大,再分。這也許是當代年輕人的思考缺口的一個方向,但我還不明朗。
說回缺口,我想下面這個例子能更好的表達我的觀點:讀書社群。
16年伊始,我們的朋友圈緊鑼密鼓般地出現了許多學習型社群:讀書社群、英語學習社群等。但我想以讀書社群舉例,因為它是充斥矛盾的一個體,很有特征性。
隨著經濟發(fā)展,我們也進入了物質的高度繁榮,人們更加追求“超我層面”,便開始樂于參與各種精神層面的自我超越。讀書確實是成本最低,也是參與門檻最低的形式之一。
同時我上文也講到類似日本90年代的消費轉型,轉向高消費型社會。而我們現在也是步入了這個高消費時代。高消費主義思潮下升級的浪潮下,發(fā)展節(jié)奏加快、進取欲望加強、現實壓力加大。為了對抗焦慮,提升自我 —— 于是可以用來陪伴抱團,互相取暖,共同進步的讀書社群便出現了。而它也確實是成本最低,參與門檻最低的形式之一。
我們都以為當代青年迎來了一個讀書的缺口,知識的缺口。
然而我們不要忘了,讀書熱并不是我們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特權,也不是先例,更不是絕對的趨勢。我們回溯一下,國內出現的幾批讀書熱: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帶出的一批讀書熱;
1993年既“下海熱”、“經商熱”后,“讀書熱”再回。學子們又開始紛紛返回校園。
2017年,當代青年焦慮下的產生的讀書社群。
其實萬事萬物都符合生命曲線:
為什么說他具有矛盾性呢?給大家看一個報告。
16年讀書熱開始,2020年未至,下降的苗頭已然顯現。
所以沒有什么是絕對的趨勢,只是有一部分人的能力與資源,抓住了缺口。而剩余的絕大部分不具備這個條件。
有的時候不禁懷疑,書籍真的這么沒有價值嗎?為什么讀書社群一開始火熱的時候人人都想參與,而現在聲音越來越小呢?這聲音來自兩方。
1)用戶方。從一開始的嘗鮮、激情、樂于分享,到慢慢變得無味、疲軟,直至最后的放棄、轉換目標。我們是人,是人就免不了喜新厭舊,就免不了松懈;若是人人都能初心如一,產品經理何苦要為了“存量”而每天殫精竭慮想到頭發(fā)脫落呢?這就是用戶方的聲音變小。
2)品牌方。在讀書這個缺口被日漸填滿的時候,勢必意味著做讀書缺口的企業(yè)、組織、個人等所能瓜分的越來越少。
所以一開始讀書社群的“雨后春筍”,現在就是“萬籟無聲”了。
但也有人是在少的蛋糕里面分出另一杯羹:
這張圖翻譯過來就是:某個時間點,品牌行業(yè)找到了讀書這個需求缺口,于是大量彌補這個讀書缺口的供應出現,最開始是掌閱、QQ閱讀這類的讀書APP;這個缺口漸漸趨于彌補的時候,微信讀書加入了陣營,通過微信自己本身的生態(tài),做大了市場(蛋糕)。于是缺口從原來的“讀書”變成了新的缺口:“社交+讀書”。新的缺口一出現,自然出現無數的市場彌補者,樊登讀書會、十點讀書等等。在這個新缺口下,大家基本上都用“讀書+打卡+監(jiān)督+分享+大咖沙龍”的方式來做。于是新出的缺口又養(yǎng)活了一批組織。
但是新的缺口已被彌補,舊的缺口也需要解決存量問題。讀書這個缺口的下一個拐點會在哪?誰都說不好。
不久前,B站發(fā)起了“讀書等身”的活動(事實上,B站在讀書這個缺口做的嘗試不只這一個)。便是對讀書這個缺口的下一個拐點的新試探。
那么,讀書還是一個缺口嗎?答案是肯定的。
只是,志于此處的人們,需要找一個新的衍生缺口,繼續(xù)做大蛋糕。
這種操作用專業(yè)一點的話來講,叫做“做利基市場”。利基市場是指在較大的細分市場中具有相似興趣或需求的一小群顧客所占有的市場空間。但你要知道,在國內,14億人口的市場下,一個小小的利基市場,便是無法想象的一筆財富。
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很多產品從出生到死亡都符合這個定律。我們不妨繼續(xù)思考:當代年輕人除了缺知識的缺口,還有什么缺口呢?
當然是錢了。
每個人都缺錢,而且年輕人更缺。因為他們野望更大,而需求缺口更少,賺錢更不容易。于是這催生了許多理財教育。
理財教育出現的時間大致是在15年前后,也就是只是付費炒得火熱的那段時間。當然,理財本質上也是一種投資,只是其他投資行為的成本太高,而“小白理財”自然是用戶較為能夠接受的一種方式。大家都有貪便宜(或賺錢)的渴望。而理財是投資這個大缺口的其中一塊。而當理財這個缺口被彌補的時候,許多理財教育便做起了“理財 + 教育”的缺口。因為相比于理財,關于“理財的基本知識”正也是大眾也欠缺的。理財教育溫溫火火地發(fā)展,直到20年初。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疫情之后,理財教育在自己的朋友圈出現越來越多了,畢竟疫情影響了絕大數人的收入。
比較可惜的是,大多數打著“全民財商”幌子的理財課程背后,都是兜售投資產品。
最后一個分享,是情侶日常,或者說情侶日志,常見于抖音。
奇怪的是,“你們越虐我,我越喜歡被虐”。大概這就是檸檬的真實寫照了。畢竟酸到深處自然甜嘛。
很多東西,離開了它的時代以后,大家往往難以找到同感,比如戰(zhàn)爭;但是愛情不一樣。愛情是一個曠古的主題。不知道是愛情這個情感超越了改變的范疇,還是大家假裝相信真愛至上。我想應該是后者。
關于愛情這個東西,圍繞著它可以做的東西就不少。記錄戀愛時間的app,情侶私密空間的app,比較另類的,租賃愛人啊等等。當然還有一些大宗類的服務,比如相親網站、相親節(jié)目,以及情感咨詢。我前幾天就在微博看到一個情感咨詢類的博主,轉發(fā)評論是真不少。當然比較新潮的還有婚前婚后服務的,我就不一一枚舉了。
畢竟沒有戀人在步入婚姻的墳墓前,就已經為他們的愛情寫好了墓志銘。
那么情侶日常分享相當于是什么樣的缺口呢?或許從市場來分,但是如果用貼標簽的方式來,反而好理解了一些:
似乎說了這么多,主題漸漸變成:當代年輕人的缺口,或者說出路那么多,你(wǒ)為什么還沒成功?
如果你真這么想了,大概率,或許被我前面看起來簡單的圖標誤導了。那么誤導在哪呢?
1)在需求缺口遍地開花的情況下,你甭管會什么,往這個缺口里面一條,瞎貓總會碰上死耗子(當然,我這里的說法過于絕對了。這也是上一代人容易比我們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2)互聯網時代來臨前,算力低,信息在人人面前是平等的;而互聯網時代來臨前,算力指數增長。微軟的CEO塞提亞說:“盡管計算機產業(yè)變革迅速,但我們現在仍處于數字革命的起步階段”。在他的書《刷新》中寫道,他認為,微軟還只站在了技術這個長梯的第一階。而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18年,又一年過去了。數字產業(yè)的算力發(fā)展或許也超出了塞提亞的想象。
我們或許惶恐AI時代的到來,但我們必須得面對。
現在,信息已經不平等了。沒有資源的年輕人,等接觸到信息的時候已經是媒體在開始推廣了,請問,需求缺口已經被誰占據了?
信息優(yōu)先權的巨頭。
3)創(chuàng)造新缺口(把蛋糕做大)的難度,比彌補缺口更大。這篇文章是結果導向論,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通過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再去求解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因素。你看的時候會覺得輕松,“原來如此”;可當一個產品即將面世時,她和一個母親在看到自己出生的小孩的心態(tài)是一樣的:未知>興奮。
當我用圖表去解讀分析的時候,是因為已經有結果呈在面前了,結合腦海中的知識,自然容易找到線索,溯果求因;可如果沒有結果,而因又是未知數,那有多難,大家可想而知。
所以我經常說,不要總覺得甲方是傻子,事實上,甲方往往聰明多了。
能夠站在彌補缺口一端的人是幸運的,而創(chuàng)造新缺口的人是英雄。
4)不是所有需求,都是真需求。我們時常會有一個錯覺:我是不是打開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發(fā)現了別人沒有發(fā)現的缺口(我也經常這樣)。但事實是,通常很多需求都是偽需求。新缺口在打開前,就已經被無情地關上了。泡面小食堂的大面積倒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泡面小食堂紅極一時,源于《深夜食堂》——這部治愈人心靈的日劇。于是有的人認為“快拼時代的中國年輕人需要治愈” —— 這是一個需求。
這當然也是一個缺口。只是“模仿《深夜食堂》為食客提供泡面”是一個偽需求罷了。
當然,既然開頭都談到《動森》了,那我就用《動森》作為結尾吧。
《動森》的缺口是什么?大家不妨想思考3分鐘。
1946年,二戰(zhàn)結束,無數美國青年經歷了戰(zhàn)爭帶來的精神折磨,選擇了歸鄉(xiāng)。戰(zhàn)時壓力在性愛中被釋放,于是美國迎來了“嬰兒潮”;
2020年,新冠爆發(fā),全球青年經歷疫情下的封閉管理,選擇了虛擬世界。疫情中的壓力在一個個寂寞的靈魂相遇中緩釋,于是全球迎來了“動森潮”。
讓寂寞的靈魂,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也能熱情相擁,大概,這就是《動森》成功的原因吧。
以這種詩意作為結尾,真令我寬慰呢。
寫在最后,關于當代年輕人的出路,以下是我覺得可以探討的點;如果能夠起到一些啟發(fā),那么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啟示便有意義了。
1)對于未來。我們的出路并不是被封死的。只是難很多。需要我們的思維、格局、知識量、學習速度也要跟上算力的發(fā)展。畢竟我們是要面臨AI(人工智能)與LOT(物聯網)的一代(當然,甚至可能還要面對量子計算)。雖然缺口的大宗已經被大廠占據了,雖然后來居上很難;但我們可以用未來的眼光去看未來缺口的利基市場。比如,AI時代下老人的教育問題等等。
2)對于當下。盡管在現有缺口下尋找新的衍生缺口,做大蛋糕很難。但我始終愛陸九淵的詩歌: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這世界上總有人找到缺口,也有人打退堂鼓。
“去找吧!我把所有財寶都放在那里?!贝笾乱驗橛肋h懷抱這樣心情的人,才會浴火重生吧。
3)有理想的人是很痛苦的。
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對理想的選擇,都是社會腦對外界信息反饋得到的結果。理想是火,現實是水。有理想的人,需要不斷和現實去碰撞,有的人比你強,你得趕超;理想與你還有多遠,你得計算。
沒有理想會活的輕松一點。
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而已。只是有理想人勢必要做好痛苦的準備。
4)讀書永遠是缺口。
這不是在說市場,不是在說需求,而是對每個人的箴言。知識量巨大真的是一個人莫大的助力。雖然讀書社群勢微,但我相信肯定會有人才找到衍生的缺口。再番讀書熱。
5)回歸現實。
《動森》很好,很治愈,很吸引人。但畢竟是數字世界。寫到這里,我默默地合上電腦,看一個UP主演示《動森》的視頻。
艾瑪,真香。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qū)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